春华秋实六十年 塞上江南奋进路——专访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陈春平
点击“中国财政”蓝字关注我们
解读财政大事 ★ 关注社会民生
春华秋实六十年
塞上江南奋进路
“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呀米粮川……”一首民谣道出了宁夏平原塞上江南的美丽风光。今年7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走过的足迹,记者走进了宁夏。
距离银川市区40公里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一望无垠,巨大的烟囱、脚手架、作业平台展示着厂区的活力。这里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煤化工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宁夏举全区之力开发建设的“一号工程”。
在基地展览馆前高高耸立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纪念碑,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调研考察时,曾走进神华宁煤集团煤制油分公司厂区,向涌上作业平台高声欢呼的工人们发表即兴讲话,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煤制油项目的有关负责人一直记得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他指着厂区高高的作业平台说:“两年前习总书记就是在这里发出的号召,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目前我们已经建成400万吨煤制油项目,这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
是的,行走宁夏,感受经济快速发展,青山绿水,和谐稳定,人民幸福,由衷感叹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陈春平说:“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宁夏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进,昔日的边关塞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宁夏财政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抢抓发展机遇,狠抓财源建设,推进财政改革,强化收支管理,不断提升财政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能力,全区财政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58年的0.58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417.6亿元,60年间增长了719.8倍,实现了由‘吃饭财政’到‘民生财政’的华丽转变,为宁夏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富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
60年波澜壮阔,60年沧桑巨变。
670多万宁夏各族儿女在6.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艰苦奋斗,创新实干,推动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发展。60年来,塞上大地厚积薄发,爆发出巨大的创新潜力和发展能量。全区的GDP从1958年的3.29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3454亿元,增长了1049.8倍;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从1958年的9300万元提高到2017年的3813亿元,增长了4108倍。
陈春平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就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为宁夏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创新驱动作为三大战略之首,并出台了关于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意见。自治区财政把支持创新驱动战略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努力推动宁夏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无处不在,智能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完美诠释了宁夏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里,记者看到了传说中的3D打印机,干净整洁的厂房里13 台巨大的3D打印机正在打印铸件砂模,在3D打印设备的“小房子”里,随着打印工作箱推入,铺砂器铺砂,打印喷头喷出树脂,交替进行。每层砂的厚度只有0.3毫米,是一粒砂的直径大小。偌大的厂房看不到几个工人,只有一台移动机器人穿梭在厂区里,负责运送打印出来的各式砂模,与桁架机器人、微波烘干设备、立体仓库等组成智能流水线。
“传统铸造业粉尘大、噪声大,主要依靠人工,一个班组至少需要35个人,现在每班仅需7个人。管理技术人员只需将产品模型信息输入电脑,打印机就可以自动打印所需铸件的砂模,并在二楼运营中心通过大屏幕监测每台3D打印机的打印画面,远程监控各种设备工作状态、生产计划的实时完成情况等,生产效率是同等规模传统铸造的5倍以上。”共享集团办公室副主任田小柳介绍说。
据介绍,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共享装备铸造3D打印成形智能工厂是世界首个万吨级铸造 3D 打印智能工厂。公司突破了“大型球墨铸铁发动机缸体”“复杂结构液压件”等行业难题,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铸造3D打印技术产业化应用。“我们的3D打印还在央视《大国重器》里亮过相呢。”田小柳笑着说,“依托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公司搭建了面向行业和区域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共享工业云,提供协同研发、协同制造、远程运维、共享学院、供应链管理、铸软超市等服务,已经协同开发铸造行业工业软件50余项。平台现已拥有用户9794个、交易额超过20亿,其中宁夏企业上云的有233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初步形成现代煤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新兴产业从点向面扩展。宁夏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从全国第29位提升至第24位。严格落实创新驱动30条,不断推进业态创新,推动大数据在交通物流、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创新应用,培育普惠金融、文化旅游、医疗保健等专业服务平台,打造跨界融合型、产业链贯通型、协同创新型企业。
陈春平介绍:“为确保自治区创新驱动战略稳步推进,自治区财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突出‘三大抓手’,支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是抓政策研究,强化财力保障。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主动转观念、调思路、谋大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细化支持‘创新驱动’战略的财政政策、具体措施和实施路径,建立了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抓政策引导,促进转型发展。在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方向上,自治区财政坚持集中财力,用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点和关键环节。支持加速提升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双创载体’建设等方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三是抓政策松绑,激发创新活力。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完善自治区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办法,进一步简政放权,扩大了高校、科研院所科研项目资金规模,下放了差旅会议管理权限,营造了更为优化的科研环境,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支持优化重点区域布局,打造创新发展增长极。安排沿黄试验区科技创新资金2亿元,支持开展科技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聚集、对外合作拓展、知识产权创造等,推动沿黄科技创新试验区成为引领带动全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安排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资金1亿元,聚焦优质粮食、现代畜牧、酿酒葡萄、枸杞、瓜菜等“1+4”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一批技术领先、业态高端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安排专项资金13.3亿元,通过技改贴息、技改综合奖补、园区低成本化改造等方式,支持大数据、云计算及军民融合、两化融合企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信息化项目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行业领先示范企业等领域的发展。设立科技创新投资基金3亿元,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科技企业创新创业项目发展。设立科技创新担保及高层次人才担保基金1亿元,与担保机构合作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创业融资担保。安排资金1.66亿元,实施普惠性财政奖补,通过企业科技创新后补助、规上工业企业新增研发投入补助、知识产权专项补助等政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多元化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图片内容描述
陈春平说:“宁夏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对创新型人才更加渴望,必须把引进和培养人才放在优先位置,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自治区财政安排人才专项资金2.17亿元,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培养创新创造人才,支持各类人才领衔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项目,鼓励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流动,鼓励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猎头公司入驻,实施科技奖励,支持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脱贫富民
开创美好幸福生活
陈春平说:“宁夏人称塞上江南,但宁夏南部山区由于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山大沟深,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这一地区被统称为西海固地区。”60年来,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是宁夏各族人民孜孜追求的目标。
据介绍,宁夏扶贫开发始于1983年,主要经历了“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千村扶贫、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阶段。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30多年来坚持不懈、持续发力,实现了从输血式、救济式扶贫向造血式、开发式扶贫转变,从分散帮扶、普惠扶持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转变,形成了党政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全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30万人。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建立健全脱贫攻坚目标、责任、政策、投入、监督、考核体系,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到2017年底,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01.5万人减少到23.8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5.5%下降到6%,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4193元增长到8347元,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图片内容描述
距离银川市50公里的永宁县闽宁镇,已经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移民搬迁脱贫致富的典范。1997年,从福建来宁夏扶贫的习近平深入调研,启动一项根本性工程“移民吊庄”,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西海固群众搬迁到这里,他亲自命名“闽宁村”,他说:“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20多年过去了,昔日“天上不飞雀,地上不长草,风吹砂砾满地跑”的干沙滩,真的脱胎换骨成了金沙滩,这里已经从当年只有8000人的贫困移民村发展成为拥有6万多人的“江南小镇”,从村民人均年收入500元到10000余元,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提升,从数十家福建企业进驻到葡萄种植、光伏农业、肉牛养殖几大产业全面发展,从分散移民到整村生态移民,闽宁协作模式就这样被具象化为贺兰山下一座朝气蓬勃的国家级特色小镇。
走进小镇,红瓦白墙,小楼鳞次栉比,延续着福建和宁夏的建筑特色。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这里,先是乘车绕着小镇转了一圈,看看新村新貌,然后到百姓家问收入、上学、就医,问村里基础设施配套。他指出,闽宁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个宝贵经验可以向全国推广,做一个示范,实现共同富裕。
原隆村回族移民海国宝的家,阳光洒满庭院,屋顶上的蓝色光伏板和院子里崭新的小汽车,静静地讲述着这一家人的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来到他的家中看望。时隔两年,海国宝仍难掩激动的心情:“我们现在享受到这么大的幸福,搬到这里,总书记和总理都来看过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的心情。真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2012年海国宝一家从固原搬迁到闽宁镇原隆村,儿子在村里引进的立兰酒庄做驾驶员,每月能挣4500元,儿媳在壹泰牧业公司食堂工作,每月能挣2500元。家里4亩多土地也流转到3家企业,每年都有部分固定收益。他说,“搬到这里,日子节节高,2015年花了12万又盖了4间房,还装修了,2017年儿子还贷款买了车。”移民群众搬得出,还得稳得住,靠的就是产业扶贫政策的真正落地。闽宁镇探索实施政府引资、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机制,构建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光伏产业、旅游产业、劳务产业”五大主导产业格局,打造“4+1+1”即“四牛一棚一电站”精准扶贫模式,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可获得2.8万元稳定保底收入,使贫困户成功驶入脱贫“快车道”,为移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源头活水。
图片内容描述
“2017年全区贫困发生率为6%,仍高于全国水平2.9个百分点,170个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大多在20%以上,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富民’战略确立为自治区三大战略之一,作为今后几年发展的战略任务和重中之重。自治区财政建立健全财政扶贫投入、使用和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宁夏脱贫步伐。”陈春平说,2013—2017年,已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33.83亿元,并建立了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坚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逐年增长,新增财力和转移支付持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并重点向扶贫产业倾斜。加大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分配给9个贫困县(区)的财政涉农资金增幅均超过全区平均增幅,共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67.2亿元,实现“应整尽整”。紧紧围绕脱贫富民36条,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危房危窑改造、劳务移民社会保障等方向出台一系列的财政组合政策,大力支持大力发展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有市场前景的优势特色产业。
陈春平说:“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确保每一分扶贫资金用在关键、用在实处,用在贫困群众身上,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精准监管。依托财政信息系统,我们从去年开始开发扶贫资金监管系统,现在已经投入试运行阶段,实现对全区扶贫资金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测、穿透式管理。”自治区财政厅农业处和信息中心的负责人向记者具体介绍了宁夏扶贫资金监管系统。在显示屏上,整个监管系统分为全区扶贫概况、预算执行情况、资金指标追溯、动态监管预警、信息综合查询和业务综合报表等6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又有若干不同的子项内容。点击“全区扶贫概况”模块,全区建档立卡户数量、贫困村数量、建档立卡户全区分布比例、全区资金结构、全区资金预算安排等情况,可以一目了然;点击“资金指标追溯”模块,区县不同层级的资金下拨情况、每一笔财政资金从支出到使用,都有迹可循,实现实时监测。农业处负责人介绍:“在这一监管系统下,财政扶贫资金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具体受益人是谁,都会清清楚楚,实现了从财政资金的‘ 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全过程监管,既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又可以有效预防和遏制在扶贫领域出现的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甚至贪污侵占扶贫款项等问题。”
塞上明珠焕新颜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强绿色建设。要强化源头保护,下功夫推进水污染防治,保护重点湖泊湿地生态环境。要加强黄河保护,坚决杜绝污染黄河行为,让母亲河永远健康。”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提出实施“生态立区”战略,着力打造西部生态文明先行区。陈春平介绍,自治区财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大气、水污染热点难点问题,主动作为、调整结构、聚合资金,采取精准施策、靶向扶持的方式,集中财力解决突出问题。初步形成了以纵向、横向生态补偿为支撑,以水、气、土等专项资金为基础的生态环保预算管理框架,为宁夏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2016、2017两年用于生态环保直接投入达到173.24亿元,促进了全区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加速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贺兰山,连绵起伏,巍峨苍峻,被宁夏人称为“父亲山”,不仅为宁夏平原阻挡着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风和腾格里的沙暴,使农耕文明在这里生根发芽,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助推了现代工业的发展。然而,在靠山吃山的传统发展方式中,满身是宝的贺兰山遭到无序开采,山体被严重破坏。
贺兰山东麓的石嘴山市“因煤设市”,有“塞上煤城”之称,曾一度引领着宁夏工业的发展方向,但长期以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近年来,石嘴山市加快绿色转型,把山水田林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实施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立区”战略,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处处可见碧水蓝天,绿意盎然,宛如一幅幅秀美的画卷。
记者置身于大武口区沟口生态园,目力所及,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采砂洗煤、草木不生的戈壁荒滩。2011年,石嘴山市和大武口区两级政府启动总投资1.4亿元的贺兰山东麓(大武口沟口)生态整治项目,关矿场、栽树木、种花草,对宁煤集团移交的刺槐林进行管护,同时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植树造林。经过几年的恢复与发展,80多万株枣树、樟子松、国槐、毛白杨等各种苗木已经在1万多亩的土地上扎下了根,一个集生态、生产、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园初具规模。
守护贺兰山,就是守护自己的家园。2017年5月,自治区全面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启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拳出击,对所有存在问题的点位实行排序销号制度。自治区财政分三年筹措资金14亿元,专项支付贺兰山环境整治,目前已经拨付资金9.77亿元。经过不懈努力,集中整治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169家矿山和其他企业全部停产退出保护区,陆续开展生态修复治理。记者在南庆沟片区看到,一个个矿坑已经被填平,一株株耐旱树苗迎风而立,缓坡处已经长出了一簇簇沙蒿等绿草,生态正在恢复。
包兰铁路,被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流动地标。这条与自治区同龄的沙漠铁路,见证了宁夏天翻地覆的生态变迁。流沙没有逼停列车,反而逼出了麦草方格治沙法。宁夏率先在全国实现沙漠化逆转,变“沙逼人退”为“人逼沙退”,在防沙治沙中创造了多项第一:全国唯一的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全国第一个国家沙漠公园、全国第一个荒漠湿地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禁牧封育的省区……很多经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走出国门,为全球防治沙漠化提供了中国经验。
60年来,宁夏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全区森林面积从1958年的11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09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58年的1.5%增加到现在的14%,林地保有量增加到2701万亩,新增湿地面积30万亩,初步形成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屏障。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60年来,宁夏财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从2007年起,连续12年实施民生计划,70%以上的财力用于改善民生。陈春平说:“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自治区财政始终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从‘保基本、补短板、强弱项’入手,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合理提高保障标准,持续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发展。”2013—2017年,全区教育经费累计投入702亿元,年均增幅11%;全区医疗卫生支出375亿元,年均增长16.74%,增长水平与全国相比基本持平;各级财政对社保基金投入资金247.76亿元,社保基金年末滚存结余370.78亿元;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11.6亿元,安排自治区本级福彩公益金6.75亿元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累计安排社会救助资金88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8%。
在众多民生事项中,教育和医疗历来是热门话题。为提高群众获得感,宁夏在教育、医疗保障方面不断出台政策、加大投入,“让终身话题”多些暖心事、少些烦心事。近年来,针对教育领域的短板,逐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解决“入园难”“入学难”“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将资金的投入、分配与教育领域“放管服”相关政策相结合,探索对职业教育部分专项资金推行竞争性分配方式。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从以前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到现在让每个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宁夏教育已基本实现从‘让孩子有学上’到‘让孩子上好学’的转变。”陈春平说。
在自治区人民医院,老百姓看病不再贵、不再难的愿望,正在逐步实现。记者了解到,从2016年8月开始,自治区人民医院综合医改迈出关键一步,在效益最好、最具学科优势的眼科医院动了改革“第一刀”:以岗位绩效薪酬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激活医师和床位两个核心资源为切入点,实行了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分配制度、考核机制、资源配置模式的全新改革。遵循预算管理、收支平衡原则,根据医院岗位设置总量,实行总额控制、结构调整、动态管理的人员岗位工资总额核定机制。2017年度按照人员经费占医院医疗收入35%的比例进行总额预算,有效控制药占比、耗材占比,调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幅,合理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人民医院财务处负责人介绍说,通过这项改革,医院的药占比、耗材占比都大幅下降,医疗行为发生变化,医院的公益性得到回归,对于就医的老百姓来说,则是直接受益,改革前后对比的话,可为门诊患者平均节省下970元,是实实在在的红利。
在圆百姓安居梦方面,宁夏财政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启动新一轮三年棚改计划,支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逐步实现住有所居。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优先解决经济最贫困、住房最危险“两最”农户住房问题。发挥好政策调控支持作用去库存,扩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去库存,支持农民进城购房居住去库存,有效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自2009年以来,宁夏累计完成农村危窑危房改造42.7万户,直接受益群众达140多万人;截至2017年底,宁夏改造棚户区住房39.08万套,组织分配入住公租房(含廉租房)17.49万套。
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几个在中心活动的老大爷,他们说他们的老年生活因村里老饭桌的开办而转变。“我现在每天中午来这吃饭,一顿不超过8元钱,饭后和老朋友们下下棋、打打牌,日子也不难熬了。”
据宁夏财政厅社保处负责人介绍,全区已开设老饭桌434家,这只是众多养老基础服务之一。目前宁夏已基本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
图片内容描述
在银川市西夏区智能化为老服务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的顺畅便捷。当老年人独自在家,如果发生疾病或者需要帮助,即可拨打“宁居通”24小时生活服务热线——“12349”,向社区为老服务指挥中心求助。如果在家中安装了呼叫器,则可以一键式求助,工作人员通过指挥中心总控平台的大屏幕立刻就可以知道需要帮助的老人是谁、住在哪个社区,同时按照需求为老人提供帮助。据介绍,目前银川市居家养老服务站已建成231个,信息呼叫服务平台7个,安装居家养老服务呼叫器1.2余万户,配餐中心3个,助餐点69个,通过新建、购买、置换等方式,城市社区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22个,已建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占社区的93%,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记者一到宁夏,就听说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陈春平介绍说,“宁夏属陕甘宁革命老区,长征期间毛主席在这里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尤其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使宁夏长城闻名遐迩。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因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正式将其确定为宁夏精神。60年来,宁夏财政实现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转变,正是弘扬了这一精神,打造了一支能吃苦、能打硬仗、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财政生力军。”
宁夏各级财政不断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把抓党建作为促发展的引领和支撑,始终与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要求对标看齐、同频共振,强化理论武装,用先进的思想统一行动、统揽全局、统领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各级财政开启提升新形势下财政工作能力新征程,探索建立了选用驱动、培育提升、党建支撑、干事激励相结合的“立体式”干部培养模式,更加注重打造讲政治、会算账、懂政策、善管理的“综合性”干部人才和“人才干部”。持续扎紧制度“笼子”,加强内控管理,严格规范用权,建立起一整套衔接有序、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形成约束、激励、严管、厚爱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财政工作环境不断优化,谋事干事氛围更加浓厚,形成强大的改革发展“向心力”、“凝聚力”和“源动力”。
陈春平说:“宁夏各级财政始终把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作为前进的动力源泉,从自治区成立开始就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先后经历了‘高度集中、统收统支’、‘收支下放、计划包干、地区调剂、总额分成’、‘固定比例分成’、分税制改革等历史转折,实现由‘吃饭型’到‘发展型’再到‘公共财政’的转变。”近年来,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安排,各级财政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率先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持续深化财税改革,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落实中小企业和重点群体税收优惠政策,简并增值税税率,2017年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56项和政府性基金2项,全年减税清费202亿元,减轻企业负担189亿元,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完善预算管理,改进部门预算编制方式,实行“四个挂钩”机制。强化预算约束,严控预算追加,2017年审减追加事项140个,审减资金313亿元;追加预算降低到6.54亿元,较上年下降52.9%。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2017年清理退出历年延续性项目、执行期满和一次性项目156个,腾出资金27.9亿元。2018年预算安排自治区本级专项压减至116个,较上年下降16%。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开展项目绩效目标跟踪监控试点、重点项目专家集中评审和第三方绩效评价,实现了部门绩效目标编审和整体支出绩效综合评价全覆盖。完善预决算公开制度体系,搭建预决算公开信息平台,除涉密单位和中央驻宁垂管单位外,自治区和市县预决算公开率均达100%。稳步推进税制改革,全面深化“营改增”改革,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开征环境保护税。积极争取离境退税优惠政策,为中阿博览会营造良好的会商环境。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实施意见》,建立置换债券资金分账管理制度,健全债务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统计监测机制,积极消化存量,坚决遏制增量,严防违规举债,债务风险预警地区由2个减少为1个,风险提示地区由4个减少为3个。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追回挤占挪用的债券资金46.8亿元。坚持以创新促发展,向管理要效益,积极探索城乡客运一体化、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等项目竞争性评审。提前一年在全区实现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全覆盖。自治区本级新版非税收入管理软件上线运行。实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改革,开展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首家开展自治区本级政府采购合同线上信用融资试点。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完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产核资,推进国有资产进场交易。
走好新的长征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专程来到西吉将台堡,在这里发出了“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的号召,长征永远在路上。
“今年是宁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也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宁夏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走好新的长征路,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提升开放发展水平,用好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要求打造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先行区,加快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加大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宁夏财政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力走好新的长征路。”陈春平说。今后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树立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落实好积极财政政策,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自治区“三大战略”实施。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把防风险摆在重要位置。要切实保障扶贫资金和其他各项转移支付进一步向“五县一片”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新增支农资金重点用于脱贫攻坚。要切实支持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加大环境整治和污染防治投入力度。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全区民生投入继续保持在70%以上。要继续深化财税改革,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做实财政项目库,完善预算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理顺自治区与市县政府间财政关系,明确地方支出责任,率先在教育、医疗、交通运输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充分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实现宁夏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政策和财力保障。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作为开启新征程。站在全新的起点上,宁夏财政人满怀豪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振奋精神、实干兴宁,继往开来再出发,谱写壮美新篇章。
原载于《中国财政》2018年第17期
《中国财政》记者 李颖 张小莉
特约通讯员 唐夕建
值班编辑:李烝 韩璐
版式设计:郑景儒
理念:权威 客观 前瞻
推送内容:宣传财政政策,报道财政改革,传播财经知识,弘扬财政文化
▶ 欢迎转发并给我们留言。
大家都在看这些👇